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向往着外企的生活呢?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基于外企,而且以欧美外企为主,相信很多应届生对于外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是很好奇的。那么这一章我们就从收入、发展、利弊等方面来聊聊外企,看看外企生活的一二三。
1.先聊聊工资这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一般来说,外企的明面工资基本上比国企、公务员都好。国企、公务员的明面工资一般都很低,但是他们有很多收入是以其他福利出现的,所以综合起来,超级牛的央企,总体收入待遇还是非常好的,比相当部分的外企要好。
我有个同事是从电力系统的外企过来的,他当初就感慨道,每年校园招聘,来外企应聘的都是学校的二流学生,一般一流的学生都进入电力系统的央企了。因为那个待遇、福利、工作辛苦程度等比外企应该更好一些。而这个行业的外企其实也是依附着这些央企生存,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技术垄断地位提供央企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等在中国赚钱,一个是占有国有资源的企业,另一个是有求于这些央企的企业,后者当然工作相对要辛苦一些。
但也应该看到,与大部分国企相比,在收入方面,外企还是占有优势的。
那么当一个应届生拿到了外企的Offer时,如果只看工资这块的话,该看哪些?你可别只看基本工资哦,那可会让你产生错误的判断。
我们先从工资到底包括哪些来说,在外企,我们看工资不是只看基本工资的(虽然很多应届生只看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来决定去哪里),我们要看就看Total Package,也就是总体薪酬。
总体薪酬也分为薪资部分和非薪资部分。薪资部分常见的就是:
● 基本工资(base pay);
● 奖金(bonus);
● 提成(commission);
● 加班工资(OT Pay),这个很多欧美外企是没有的,因为外企一般只有低等级的岗位或者工厂的一些职位才有加班工资,大部分办公室岗位都没有这个部分;
● 津贴(Allowance),内容比较繁复,出差津贴、手机津贴、置装费、培训费、旅游费等很多。当然有的公司这类福利不通过现金形式体现,比如直接报销手机费,或者不给交通费,而提供班车服务。如果以后你跳槽,现在的公司给你车贴而未来公司提供班车的话,HR在计算收入的时候就不会考虑车贴这部分现金,这样才能做到对等。凭心而论,如果在家附近就有班车的话,绝对比自己开车领车贴舒服(坐班车上班可是能够上车就放心睡觉的。而且提供班车的公司一般也意味着不会经常在公司加班)。
美资外企由于《塞班斯法案》的存在,有很多公司不给现金出差津贴(欧资的一些外企就给现金出差津贴),但有时会给比较高额度的报销限额,比如每个人每天餐饮费最高报销400人民币(还是酒店里包早餐的情况),一般都是在事后让员工凭发票回公司报销,这样从流程上就杜绝了一些贪腐行为,而且,公司在这些事情上的宗旨其实是“出差挺辛苦的,你就吃好的吧。”当然不排除有些外企员工还是会通过在当地购买发票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但这个相对要冒比较大的风险,而外企招人的着重点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所以这种案例一般也不多见。从我之前所经历的一些案例来看,一些刚毕业的小孩子还是很希望有出差津贴来补贴自己的收入,这是由于出差多的话,那个收入可是直线上升。但当你工作满一定年限,特别是过了30岁以后,发展得也不错时,这部分津贴收入对个人的诱惑力就大大下降了。更多的人反倒愿意减少出差频率,在家更多地陪伴家人。所以这个严格地说不算收入,只能算是现金津贴。
除此之外,其他的津贴例如手机费有时候也是公司给报销一定金额的,只要你不出国,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津贴额度是用不完的。我看到移动联通那些储值送手机的活动,就经常联想到我们办公室里面Iphone扎堆,很多都是购买联通套餐,还有些同事,手机用旧了,就换一个,也往往是“利用”了这种福利。
● 其他现金福利(Other Cash Benefits),这个也就是过节费之类的东西,这个外企其实发得比较少,而且越大的企业越少;一般过年、中秋节、儿童节能有个100~200的券或者礼盒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和国企动不动就发几千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券往往还不是公司给你发的,是他们外包的供应商比如中智外服之类的给的。当然,有些外企有工会组织,所以福利还是挺不错的,比如有的每季度发个20张电影票,一年组织一次旅游什么的,还经常搞搞内买。
● 非现金福利,这块表现在合同长短、保险、年假等方面,也是外企比国企、公务员体系优越的地方。
在新《劳动法》实行以后,很多外企的合同都有所变化,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外企是采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毕竟那样HR管理成本可以下降很多,特别是对很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而言)。这个时间短的看不出好坏,但是总体来说,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就是企业对于裁员多了一份顾忌(并非不能裁员),裁员补偿更高,如果你得了重大疾病的话,对有些航母级外企来说,一般公司也不会和你解除合同,其实这方面看上去比很多国企待遇更好(因为外企一般都有额外的商业医疗保险,真得了大病,报销额度会很高,虽然没人想得这种病,但人总要防止万一,这也是个保障嘛!)
保险特别是商业保险,也是外企比其他企业好的一个地方。对于相当多的外企来说,他们都会为员工加保医疗险、意外险等保险。在上海,一般企业的员工,如果没有额外的商业保险,一般看病是每年4月医保账户中会有一定的资金打入作为一年的看病费用(其实就是你每月工资的2%),如果当年没有用完,就会进入历年账户,以后住院可以使用。而当你用完了以后,就是一段上千的自负段,等你支付的总费用当年超过这段以后,就能享受医保范围内药品检查费用50%统筹、50%自费的待遇。而有了商业医疗保险,从你用账户中的第一分钱开始都是可以报销的,有的保险公司还支持门店买药报销。那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看了病,把自己医保账户的钱用掉了,回头报销后,保险公司会把这些钱打到你的银行账户上,等于既看了病,又“套现”了医保账户的钱。很多保险公司都是医保范围内100%报销,而还有一些可能是90%或者其他比较高的报销比例。我的同学中,那些在事业单位或者民营企业的同学都没有这个福利,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超过30多岁以后很多病都开始慢慢出现,那时候你会觉得这项福利还是很不错的。
而年假福利,一般纯外企也都优于国家的年假方案。比如工作时间在5年以内的人国家是5天一年,外企少则10来天,多的20来天也有,对于一些生产型企业,有时候因为订单量大,造成很多员工不能离岗而年假用不完的情况,有时候工厂还会在年底来次年假折现,对于很多办公室的工程师而言,也有好几千块钱。而事实上,对于年轻的应届毕业生,如果真的有10多天年假的话,那是多美妙的事情呀。毕竟一个月工作日平均也就只有21.75天,如果把长假加上年假的话,只要你安排好了工作,是可以一个月不出现在公司的。
我过去的公司有个同事就是这样一位潇洒的人。注重家庭的她,会每年在5月或者10月集中先把工作做完,然后利用长假+年假(由于服务公司的时间比较久,那时候她每年有15天年假),组织家里的老老少少去某个地方游玩,今年去丽江,明年去台湾,她也承认,要不是公司有那么长的年假,这种家庭旅游是无法成行的。
所以,对于外企提供的薪酬福利,真的是要进行全面比较的。
2.说完了钱,那么外企有啥地方“不行”呢?
当然,外企对人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如果你想偷懒过日子的,对外企最好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是一个工资可以很高但同样付出巨大的地方。冗员在规范的外企永远是要被消灭的东西。而冗员颇多的外企本身生命力也是很有问题的,而这时候,外企就没有国企那么好运了。相当多的大型外企都是上市公司,公司业绩不好,股价一跌,往往先是成本控制,接着招聘冻结,还不行的话裁员的大刀就磨得很锋利。所以说弊端的话,不稳定应该是头一条。
这里说的稳定,并不是职业的稳定,而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很久的稳定。你问外企的人,谁准备在一个公司呆一辈子,绝大部分都会说“No”。这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情况。在一个外企干上10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原因很简单,机会太多,诱惑太大,而企业本身经营的起起伏伏也是个诱因。
一个在知名外企工作3年以上的人,即使你不在线投简历,也会有无数的小猎头找上你,也许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但他们却会用一个个主管抑或经理的职位来诱惑你。随着职位的上升,工资的跳级增长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我过去所说的那位安保经理,工资涨幅是以倍数来计算的,这样的增长,你能不动心吗?
说到跳槽,真正被动离职的人只是少数,说到底,混得好的大部分都是主动跳槽。毕竟,一个企业中,人才梯队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最后都升职为经理,甚至很多岗位其实是没有前途的。比如说大型外企的很多行政岗位,除非碰到一个赏识你的老板,否则数年如一日就在订酒店做报销,做的事情很琐碎,工资也就那么点。但你在那里待上个两三年,企业的很多行政管理内容就已经很清楚了,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这时如果一个猎头跟你说,某个小公司招聘办公室经理,你本来工资5000一个月,现在给你8000~10000,你去不去?因为你来自大公司,你留在Linkedin或者51job上的简历就有很高几率被人家看到。比起从茫茫人海中找候选人,认准大公司的员工,总是效率比较高,产出比较大的。那么自然,这个流动率就来了。有人走了,自然要有人填。可是弄个应届生不行呀,不能立刻上手干活呀,于是一个有趣的循环就开始了。而事实上,新人工资还往往高过老人(这是由于很多时候公司招人都是从人家公司直接把类似岗位的人挖来,那么如果人家本来的薪资是市场水平,你要人家来,自然就得出得高于市场水平)。
记得在2002年,上海一个外企经理有个10多万,20万已经算得上是高工资了,而今天知名外企一个专员的工资有时候也能到这个水平,而高级专员工资有时能到30万一年,至于老板,动不动工资就超过50万。
比起外企,国企在这块就会显得“健康”很多,至少由于人员跳槽而腾出来的岗位很多时候被内部转岗消化了。内部转岗在外企是有的,但不是每一个外企都执行得很好。比如我是行政,看到人事有个职位,想去应聘,如果公司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用人经理往往不太愿意招这样的人,因为人来了还要教一遍,在大家都比较忙的实际工作中,肯带人的并不多。外企又往往讲究效率,在明知效率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少了。当然,如果真是个有才的,往往不甘心在一个岗位上久待,如果公司内部没机会,就只有看外部的了,人员离职流动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一个外企待一辈子不太现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外企经营环境的变化,国企特别是很多效益好的国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靠自己的经营实力在赚钱,而是靠垄断很多国有资源赚钱。
比如2008年的金融风暴,国家4万亿的投资很多给了国企,比如“两桶油”,经营好了不说,经营即使一直巨亏,也可以通过涨价来消弭自己管理上的缺失,而他们的职工依然可以享受较好的福利和待遇。记住,那就是国企,当然很多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也死心塌地地想找这么一家企业,虽然明知体制问题、管理水平会让人以后觉得不爽,但稳定,那可是学生包括家长相当看中的东西。所以,在国企特别是有资源垄断优势的企业,长久待着的稳定性是很有保证的。
而外企就不一样了,即使IBM、西门子、HP这类在中国算得上航母级的外企,也难免会有裁员精简的事情发生。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正确的经营方式。但对于个人就有些残忍了。我自己也经历过被裁员,当你周围的同事都和你一样不得不挑个日子“家里蹲”的时候,那种悲哀和无助很难明言。
我看过的简历中,在一个外资企业待了超过10年的,除了日韩企业(那属于外企中比较稳定的一类,当然也是同样属于工资待遇会比很多欧美外企略差一些的外企),基本在5%之内。这5%的人中间,除去少部分人是由于在公司吃得开,职业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中外,很多人如果在某一个职位上停留了很长时间,很容易被猎头打上“没有潜力”的印记。似乎在外企,你不跳槽就显得你自己太窝囊一样。我经常听到的话也是“你也干了2年多了,可以动一动啦”之类的诱惑我跳槽的话。
当然,不能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的这种不稳定也不见得一定是消极的。对于对自己职业有规划的人来说,这种变动往往是积极的,都会带来涨薪或者升职的好处。所以很多外企人就变成了跳蚤。每年年底公司绩效评估结束后,如果不满意,就开始给猎头广撒网,过完年拿好奖金和公司“Say Good-bye”的为数不少。
当然,这个前提是他们待在真正的牛企,毕竟外企规模也有大有小,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有高有低,只有那些在知名外企的员工才有机会成为香饽饽。所以,在外企生存,实力是必需的。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稳定对你就是一种常态,即使你在目前的公司干得不爽了,换个下家,也能有好职位+好工资。但如果你惰性强,就想找个好公司,然后靠着大树好乘凉,回头可能就会很尴尬。
我自己遭遇的裁员也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那时候我所在的公司是行业内No.1的,的确是个好公司,当然由于行业关系,很多员工的工作内容是非常独特的,有些员工在公司干了几年,当他们站稳脚跟后,也的确有惰性了,不再很热情地学习新的东西。结果遇到裁员时就傻眼了:他们的技术职能外面的公司可能不太需要,而且技能也可能比较单一,来来回回1年多还没找到工作的也大有人在。而那些积极上进爱学习的,即使遇到了金融危机,也能换个行业继续生存,且升职加薪,职位之路越走越广。例如当初HR部门和我一起被裁员的有7~8个人,现在回过头来看,3年过后,我们这些被裁的员工人人职位薪水都比当时上升了不少。那时大家虽然被裁员,但是一则利用网络互通有无,二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进修,再加上毕竟本来是好公司的背景,很多人都实现了无缝对接。当然我也收到过前公司同事的简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样是当时走的人,竟然1年多没有找到工作的。所以,懒惰是外企生存最大的敌人。
3.外企生活的衣食住行
外企早已褪去了20世纪90年代那种小资的光环,大部分外企员工也和普通人一样打拼着生活,或者欢乐,或者辛苦,或者抱怨,或者坚持地在人生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很多大学生MM以为做了外企白领,就可以天天洋装在身,每天TAXI代步,午饭晚饭精致可口,周末练练瑜伽,购物一下,参加个烘焙班,过上真正的小资生活。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现实可是残酷的。我们就从上海外企白领的衣食住行来看看到底他们的生活是怎么个状态吧。
先从穿说起
很多外企并不需要职员每天正装出席,除了IBM之类的咨询公司和银行等企业,大部分公司的人只要Business Causal即可。什么叫做Business Causal?就是男生夏天可以穿着POLO衫,女生可以穿着针织衫出现在办公室。女孩也不见得必须每天套裙在身,有点西裤款式的裤子甚至不要太夸张的休闲裤都是可以接受的。皮鞋或者休闲皮鞋也可以穿。对女孩子来说,天天换洋装,穿得跟《瑞丽》里面的美人一样的并不多见。当然每个公司也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有这个“爱好”,舍得为这些衣服投入,不过大家都是要柴米油盐过日子的,没有殷实的经济基础或者破釜沉舟的“月光”勇气,要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虽然外企白领每个月上万的大有人在,但很多人的压力也很大,或者是要买房还贷,或者是孩子要接受教育,抑或是家中父母需要供养,年纪轻轻25岁左右的女孩子就税后收入万元以上,有闲情可以每天把自己打扮得靓丽的人还真不多,要不就是有钱没时间(例如四大的那些从业者),要不就是有时间没钱,等到真正月入过万的时候都年近30或者年纪更大了,对她们来说,时尚已经不是她们最看重的东西了。而最有资格追求靓丽的年轻女白领们,囊中羞涩呀,比如在上海,如果税前月薪7000的话,在缴纳四金自负部分和个人所得税后,拿到手也只有4000~5000,而大型百货一套漂亮点的洋装有时候也得2000左右。哪里来这点米呢?网购?那个做学生妹的时候买来穿穿还可以,真的工作了,出入A级写字楼的话,宁可穿的套装是去年前年款的,也不能穿完全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在上海,批发衣服的七浦路有一阵子是一些外企小白领们淘衣服的好地方,可惜现在价格也是一年高过一年,很多时候,商场打折后的价格和七浦路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了。再说,七浦路很多都是均码的衣服,身材不那么标准的话也没法选购。于是,现在Zara、H&M这类品牌受到追捧。遇到打折季,一些白领一次买个几千的衣服也是常见的。
对于男士,更是如此,很多人哪怕做到高级经理了,也就那么几件有点牌子的衣服每天换着穿,真正省钱的招。
当然比起需要身材搭配的衣服,服饰配件倒常看到国际品牌的身影,毕竟那个不挑身材嘛。但背着LV上班的也绝对是少数,大部分也都是Coach之类的国际二线品牌。
说完了衣,接着谈谈吃
其实,白领的午餐有两个大类,CBD区的午餐和园区午餐。在CBD区域用餐的,基本上分为三大人群:外卖族、带饭族和外出就餐族。
外卖族基本属于无奈之举。大部分是工作5年之内的人,因为每个月收入到手也就在5000上下,每天如果来一顿30~50块的午饭,实在吃不消,而满大街的小广告中的套餐基本能在15元内搞定,于是,顾不上午餐时间(外卖中午都非常忙碌,所以1点多才送到餐点很常见,而且都是冷的),顾不上卫生(一直很怀疑他们是不是正式饭店烧的),冲着“便宜”两个字就去了。味道吃久了,实在说不上舒心。除了外卖,还有些人在全家、7~11解决午餐,吃那个盒饭预算可以更少,女孩子一顿饭10块钱可以管饱,当然营养和口味就不能强求了。
带饭族有一部分是因为顾虑外出就餐的食品卫生问题,还有一部分原因和上面的外卖族一样,就是“省钱”二字。不过幸福的是,家中有人烧晚饭+带饭,他们组成了公司午餐族。
第三类人,除了月光族之类的白领外,很多都是公司高级专员或者以上级别的人。毕竟,如果是闹市的CBD区域,一顿午饭吃个50很常见,有时候100也不是不可能。没点经济基础,哪里有这个底气?当然还有些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公司里面大家都很忙,午餐时间是一个可以和老板近距离沟通的好渠道。很多线下的小道消息都可能会因为午餐聊天而提前得到。于是,有些有心人尽管收入不高,也加入外出就餐团。看起来50~100一顿饭好像很多了,其实大部分时候,在CBD只能吃个管饱的商务套餐而已,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所以,有时候,吃个午餐就立马可以看出公司里面人的阶级之分。刚入行的外卖,有家庭以后有人带饭,而老板们基本都外出就餐。泾渭分明。
当然最近CBD里面还多了一些类似食堂的餐厅,但基本一顿饭也起码要20,菜色最多比大学食堂好那么一点点(主要是装修看起来更干净),也成了CBD上班的白领们要不了低价要健康的无奈选择。毕竟每天上馆子对身体其实没啥好处,这种菜反倒能做到荤素搭配不是?
第二种午餐类型就是园区午餐。这些人一般身处工业开发区或者工厂区域,比如张江IT男们,虽然收入也不低,但是往往从单位到上点档次的餐厅还得打车,那么,这类地方配套的餐厅(质量和食堂差不多)也就成了首选。那里看着菜色和大学食堂没差多少,但价格却贵不少。基本上一顿饭也要10元出头,吃个20多也很常见,却只能吃到食堂的品质。在这里带饭一族有时候不单是出于节省,而是实在受不了那种食堂菜的品质。所以相对的,这里带不带饭倒不是收入差异的判断标准。有时候,年收入100多万的老板也得和你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食堂菜”。不出去撮一顿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由于时间不够。所以如果应届生刚踏出校门,在园区工作倒是省钱的好法子。至于工厂的一些工程师们,收入可能并不低,但工厂经常包午饭,菜色有时候还比园区的食堂好,自己往往免费用餐,或者只象征性地交一点钱。所以,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福利了。
这之后就说说住和行。在上海,基本上白领们(排除大老板级别的)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一般外企里面,一半上海本地的,一半外地来沪的。本地的如果没有成家,绝大部分和父母一起住,蹭吃蹭住蹭洗衣,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多带饭族都有这个先天便利条件);成家的无论是上海还是外地的,一般小夫妻单过,但很难做到单位离家近。毕竟大部分刚结婚的都想买新房和次新房,CBD附近房价都在3万以上,一套像样点的也得两三百万,年轻小夫妻真靠自己积蓄有这个实力的很少。除非打定主意先做丁克或者回头换房,否则一般都会买到很远的中环以外去(丁克族有的就买套老公房装修下,那么可以控制在150万左右),同时由于上海很大,由于换工作或者别的原因,也很难保证单位永远离家近。于是有些人家在浦东,上班在浦西。
大家的出行方式往往和收入直接挂钩。收入在到手10000之内的,基本上还是地铁为先、公交辅助、短途出租的经济出行方案。如果离家近的,有些人也会每天打车上下班,平均花费在30~40之间(毕竟上海出租车起步费要14了)。至于开助动车、骑自行车上班的都属于另类,可能是由于白领衣着不太适合这些交通工具吧。还有个原因是很多办公楼没有这类车的停放点。当然也有些想得穿的或者月光族的白领会先买小车,然后代步上班。但一般月入万元之内的比较少,一则虽然月入万元,但如果扣除房贷3000(有些虽然没有买房但要存钱买房),还有午餐费1000(一般月入7000以上的大部分都会加入外出就餐族),其实可支配收入已经不多了,硬要再挪出一块来养车,挺辛苦的(一般每月开销2000以上,包含800左右油费,几百块养路费、保险费、维修费,还有400~800不等的停车费)。所以,这些白领MM们可能天天会换衣服、换包包上班,但遇到下雨下雪天就愁眉苦脸的,一则出租车叫不到,二则大部分公司到地铁站、公交站都要走点路,好好的衣服鞋子都会弄得湿漉漉的。所以下雨天可以说是CBD白领们最不喜欢过的日子。
另一些在园区上班的,基本上工作头几年还是班车+地铁的方式。但逐渐的,会有人开始开车上班。园区一般都有免费停车位,每个月省掉几百的停车费,往往让人心动。当然,如果该公司很大,班车线很齐,有时候坐班车还是不二选择,无论你是年薪100万的老板还是10万的员工。虽然开车很方便,但高架上的堵车很让人烦闷,班车多好,上车就可以睡觉,想当年我们公司班车线路有40多条,老板住在市中心,和我一个班车线路,每天要坐班车横跨大上海,直线距离30多公里,就是不开他的小车,方便嘛。但大部分公司班车线路都很经济,比如张江附近的公司,班车线路经常是从张江地铁站或者金科路地铁站开始的,每10分钟一班,那就不尽如人意了。因为等班车的时间加上班车行进的时间几乎就是你从公司步行到地铁站的时间,于是,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除非开车(那也有堵车),否则上班时间很难控制得更短一点。而且如果家里有事要半途离开公司,打车动不动就是100多。再想快也快不出来。
当然,如果是外地来上海的新上海人,那么大部分还是就近原则,选择在公司附近租房。不过大部分人租住的也就是20世纪80、90年代的老公房,很多人一开始还要与人合住,减轻负担。所以要住得很干净很爽,那挺难的。这些人中有的月入已经超过2万了,但为了能存钱买房或者现阶段也实在买不起房子,就只能继续蜗居着。这几年上海市政府在做什么白领工程。了解下来也是花拳绣腿偏多。做得好的,比如张江的白领公寓,那是申请者众多,基本没你的份。其他地区的,说起来政府会补贴你每月1000以上,但往往都会限制你必须租住那些酒店式公寓(估计是那个入住率不高,房租却虚高)。我有个同事因为租的房子在浦东,人在浦西上班,最近就去申请了一下,结果发现,每月租金3000~4000,只有30~40平方,还是没法和人家合租、而且得房率很低的房型,水电煤都要按商用收费,想了想,最后还是租了公司附近的老公房,2000左右,好歹还是2室户。
说完了衣食住行,相信很多人对于外企哪怕是纯外企白领的生活已经没有那么向往了吧?记得去年在大学做活动,问起学生毕业起薪想要多少,有很多本科生跟我说要8000以上(汗一下),我问为啥,说只有月入8000以上才能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才能5年后年薪10多万20万。我们说的收入都是税前的概念,就外企来说,由于比较规矩,不怎么想着逃税,就是你税前收入十几二十万一年,到手也就月入10000左右,生活状态就是我之前说的那种,这还往往是工作几年后才可能拿到的收入,那时候,也许有钱每周去餐厅撮一顿,唱唱卡拉OK,看看电影,买房子得勒紧裤腰带,买车子呢,上沪牌是个大问题(上海牌照已过6万),过日子也要精打细算。
1.先聊聊工资这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一般来说,外企的明面工资基本上比国企、公务员都好。国企、公务员的明面工资一般都很低,但是他们有很多收入是以其他福利出现的,所以综合起来,超级牛的央企,总体收入待遇还是非常好的,比相当部分的外企要好。
我有个同事是从电力系统的外企过来的,他当初就感慨道,每年校园招聘,来外企应聘的都是学校的二流学生,一般一流的学生都进入电力系统的央企了。因为那个待遇、福利、工作辛苦程度等比外企应该更好一些。而这个行业的外企其实也是依附着这些央企生存,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技术垄断地位提供央企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等在中国赚钱,一个是占有国有资源的企业,另一个是有求于这些央企的企业,后者当然工作相对要辛苦一些。
但也应该看到,与大部分国企相比,在收入方面,外企还是占有优势的。
那么当一个应届生拿到了外企的Offer时,如果只看工资这块的话,该看哪些?你可别只看基本工资哦,那可会让你产生错误的判断。
我们先从工资到底包括哪些来说,在外企,我们看工资不是只看基本工资的(虽然很多应届生只看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来决定去哪里),我们要看就看Total Package,也就是总体薪酬。
总体薪酬也分为薪资部分和非薪资部分。薪资部分常见的就是:
● 基本工资(base pay);
● 奖金(bonus);
● 提成(commission);
● 加班工资(OT Pay),这个很多欧美外企是没有的,因为外企一般只有低等级的岗位或者工厂的一些职位才有加班工资,大部分办公室岗位都没有这个部分;
● 津贴(Allowance),内容比较繁复,出差津贴、手机津贴、置装费、培训费、旅游费等很多。当然有的公司这类福利不通过现金形式体现,比如直接报销手机费,或者不给交通费,而提供班车服务。如果以后你跳槽,现在的公司给你车贴而未来公司提供班车的话,HR在计算收入的时候就不会考虑车贴这部分现金,这样才能做到对等。凭心而论,如果在家附近就有班车的话,绝对比自己开车领车贴舒服(坐班车上班可是能够上车就放心睡觉的。而且提供班车的公司一般也意味着不会经常在公司加班)。
美资外企由于《塞班斯法案》的存在,有很多公司不给现金出差津贴(欧资的一些外企就给现金出差津贴),但有时会给比较高额度的报销限额,比如每个人每天餐饮费最高报销400人民币(还是酒店里包早餐的情况),一般都是在事后让员工凭发票回公司报销,这样从流程上就杜绝了一些贪腐行为,而且,公司在这些事情上的宗旨其实是“出差挺辛苦的,你就吃好的吧。”当然不排除有些外企员工还是会通过在当地购买发票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但这个相对要冒比较大的风险,而外企招人的着重点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所以这种案例一般也不多见。从我之前所经历的一些案例来看,一些刚毕业的小孩子还是很希望有出差津贴来补贴自己的收入,这是由于出差多的话,那个收入可是直线上升。但当你工作满一定年限,特别是过了30岁以后,发展得也不错时,这部分津贴收入对个人的诱惑力就大大下降了。更多的人反倒愿意减少出差频率,在家更多地陪伴家人。所以这个严格地说不算收入,只能算是现金津贴。
除此之外,其他的津贴例如手机费有时候也是公司给报销一定金额的,只要你不出国,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津贴额度是用不完的。我看到移动联通那些储值送手机的活动,就经常联想到我们办公室里面Iphone扎堆,很多都是购买联通套餐,还有些同事,手机用旧了,就换一个,也往往是“利用”了这种福利。
● 其他现金福利(Other Cash Benefits),这个也就是过节费之类的东西,这个外企其实发得比较少,而且越大的企业越少;一般过年、中秋节、儿童节能有个100~200的券或者礼盒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和国企动不动就发几千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券往往还不是公司给你发的,是他们外包的供应商比如中智外服之类的给的。当然,有些外企有工会组织,所以福利还是挺不错的,比如有的每季度发个20张电影票,一年组织一次旅游什么的,还经常搞搞内买。
● 非现金福利,这块表现在合同长短、保险、年假等方面,也是外企比国企、公务员体系优越的地方。
在新《劳动法》实行以后,很多外企的合同都有所变化,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外企是采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毕竟那样HR管理成本可以下降很多,特别是对很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而言)。这个时间短的看不出好坏,但是总体来说,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就是企业对于裁员多了一份顾忌(并非不能裁员),裁员补偿更高,如果你得了重大疾病的话,对有些航母级外企来说,一般公司也不会和你解除合同,其实这方面看上去比很多国企待遇更好(因为外企一般都有额外的商业医疗保险,真得了大病,报销额度会很高,虽然没人想得这种病,但人总要防止万一,这也是个保障嘛!)
保险特别是商业保险,也是外企比其他企业好的一个地方。对于相当多的外企来说,他们都会为员工加保医疗险、意外险等保险。在上海,一般企业的员工,如果没有额外的商业保险,一般看病是每年4月医保账户中会有一定的资金打入作为一年的看病费用(其实就是你每月工资的2%),如果当年没有用完,就会进入历年账户,以后住院可以使用。而当你用完了以后,就是一段上千的自负段,等你支付的总费用当年超过这段以后,就能享受医保范围内药品检查费用50%统筹、50%自费的待遇。而有了商业医疗保险,从你用账户中的第一分钱开始都是可以报销的,有的保险公司还支持门店买药报销。那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看了病,把自己医保账户的钱用掉了,回头报销后,保险公司会把这些钱打到你的银行账户上,等于既看了病,又“套现”了医保账户的钱。很多保险公司都是医保范围内100%报销,而还有一些可能是90%或者其他比较高的报销比例。我的同学中,那些在事业单位或者民营企业的同学都没有这个福利,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超过30多岁以后很多病都开始慢慢出现,那时候你会觉得这项福利还是很不错的。
而年假福利,一般纯外企也都优于国家的年假方案。比如工作时间在5年以内的人国家是5天一年,外企少则10来天,多的20来天也有,对于一些生产型企业,有时候因为订单量大,造成很多员工不能离岗而年假用不完的情况,有时候工厂还会在年底来次年假折现,对于很多办公室的工程师而言,也有好几千块钱。而事实上,对于年轻的应届毕业生,如果真的有10多天年假的话,那是多美妙的事情呀。毕竟一个月工作日平均也就只有21.75天,如果把长假加上年假的话,只要你安排好了工作,是可以一个月不出现在公司的。
我过去的公司有个同事就是这样一位潇洒的人。注重家庭的她,会每年在5月或者10月集中先把工作做完,然后利用长假+年假(由于服务公司的时间比较久,那时候她每年有15天年假),组织家里的老老少少去某个地方游玩,今年去丽江,明年去台湾,她也承认,要不是公司有那么长的年假,这种家庭旅游是无法成行的。
所以,对于外企提供的薪酬福利,真的是要进行全面比较的。
2.说完了钱,那么外企有啥地方“不行”呢?
当然,外企对人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如果你想偷懒过日子的,对外企最好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是一个工资可以很高但同样付出巨大的地方。冗员在规范的外企永远是要被消灭的东西。而冗员颇多的外企本身生命力也是很有问题的,而这时候,外企就没有国企那么好运了。相当多的大型外企都是上市公司,公司业绩不好,股价一跌,往往先是成本控制,接着招聘冻结,还不行的话裁员的大刀就磨得很锋利。所以说弊端的话,不稳定应该是头一条。
这里说的稳定,并不是职业的稳定,而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很久的稳定。你问外企的人,谁准备在一个公司呆一辈子,绝大部分都会说“No”。这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情况。在一个外企干上10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原因很简单,机会太多,诱惑太大,而企业本身经营的起起伏伏也是个诱因。
一个在知名外企工作3年以上的人,即使你不在线投简历,也会有无数的小猎头找上你,也许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但他们却会用一个个主管抑或经理的职位来诱惑你。随着职位的上升,工资的跳级增长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我过去所说的那位安保经理,工资涨幅是以倍数来计算的,这样的增长,你能不动心吗?
说到跳槽,真正被动离职的人只是少数,说到底,混得好的大部分都是主动跳槽。毕竟,一个企业中,人才梯队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最后都升职为经理,甚至很多岗位其实是没有前途的。比如说大型外企的很多行政岗位,除非碰到一个赏识你的老板,否则数年如一日就在订酒店做报销,做的事情很琐碎,工资也就那么点。但你在那里待上个两三年,企业的很多行政管理内容就已经很清楚了,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这时如果一个猎头跟你说,某个小公司招聘办公室经理,你本来工资5000一个月,现在给你8000~10000,你去不去?因为你来自大公司,你留在Linkedin或者51job上的简历就有很高几率被人家看到。比起从茫茫人海中找候选人,认准大公司的员工,总是效率比较高,产出比较大的。那么自然,这个流动率就来了。有人走了,自然要有人填。可是弄个应届生不行呀,不能立刻上手干活呀,于是一个有趣的循环就开始了。而事实上,新人工资还往往高过老人(这是由于很多时候公司招人都是从人家公司直接把类似岗位的人挖来,那么如果人家本来的薪资是市场水平,你要人家来,自然就得出得高于市场水平)。
记得在2002年,上海一个外企经理有个10多万,20万已经算得上是高工资了,而今天知名外企一个专员的工资有时候也能到这个水平,而高级专员工资有时能到30万一年,至于老板,动不动工资就超过50万。
比起外企,国企在这块就会显得“健康”很多,至少由于人员跳槽而腾出来的岗位很多时候被内部转岗消化了。内部转岗在外企是有的,但不是每一个外企都执行得很好。比如我是行政,看到人事有个职位,想去应聘,如果公司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用人经理往往不太愿意招这样的人,因为人来了还要教一遍,在大家都比较忙的实际工作中,肯带人的并不多。外企又往往讲究效率,在明知效率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少了。当然,如果真是个有才的,往往不甘心在一个岗位上久待,如果公司内部没机会,就只有看外部的了,人员离职流动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一个外企待一辈子不太现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外企经营环境的变化,国企特别是很多效益好的国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靠自己的经营实力在赚钱,而是靠垄断很多国有资源赚钱。
比如2008年的金融风暴,国家4万亿的投资很多给了国企,比如“两桶油”,经营好了不说,经营即使一直巨亏,也可以通过涨价来消弭自己管理上的缺失,而他们的职工依然可以享受较好的福利和待遇。记住,那就是国企,当然很多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也死心塌地地想找这么一家企业,虽然明知体制问题、管理水平会让人以后觉得不爽,但稳定,那可是学生包括家长相当看中的东西。所以,在国企特别是有资源垄断优势的企业,长久待着的稳定性是很有保证的。
而外企就不一样了,即使IBM、西门子、HP这类在中国算得上航母级的外企,也难免会有裁员精简的事情发生。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正确的经营方式。但对于个人就有些残忍了。我自己也经历过被裁员,当你周围的同事都和你一样不得不挑个日子“家里蹲”的时候,那种悲哀和无助很难明言。
我看过的简历中,在一个外资企业待了超过10年的,除了日韩企业(那属于外企中比较稳定的一类,当然也是同样属于工资待遇会比很多欧美外企略差一些的外企),基本在5%之内。这5%的人中间,除去少部分人是由于在公司吃得开,职业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中外,很多人如果在某一个职位上停留了很长时间,很容易被猎头打上“没有潜力”的印记。似乎在外企,你不跳槽就显得你自己太窝囊一样。我经常听到的话也是“你也干了2年多了,可以动一动啦”之类的诱惑我跳槽的话。
当然,不能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的这种不稳定也不见得一定是消极的。对于对自己职业有规划的人来说,这种变动往往是积极的,都会带来涨薪或者升职的好处。所以很多外企人就变成了跳蚤。每年年底公司绩效评估结束后,如果不满意,就开始给猎头广撒网,过完年拿好奖金和公司“Say Good-bye”的为数不少。
当然,这个前提是他们待在真正的牛企,毕竟外企规模也有大有小,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有高有低,只有那些在知名外企的员工才有机会成为香饽饽。所以,在外企生存,实力是必需的。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稳定对你就是一种常态,即使你在目前的公司干得不爽了,换个下家,也能有好职位+好工资。但如果你惰性强,就想找个好公司,然后靠着大树好乘凉,回头可能就会很尴尬。
我自己遭遇的裁员也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那时候我所在的公司是行业内No.1的,的确是个好公司,当然由于行业关系,很多员工的工作内容是非常独特的,有些员工在公司干了几年,当他们站稳脚跟后,也的确有惰性了,不再很热情地学习新的东西。结果遇到裁员时就傻眼了:他们的技术职能外面的公司可能不太需要,而且技能也可能比较单一,来来回回1年多还没找到工作的也大有人在。而那些积极上进爱学习的,即使遇到了金融危机,也能换个行业继续生存,且升职加薪,职位之路越走越广。例如当初HR部门和我一起被裁员的有7~8个人,现在回过头来看,3年过后,我们这些被裁的员工人人职位薪水都比当时上升了不少。那时大家虽然被裁员,但是一则利用网络互通有无,二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进修,再加上毕竟本来是好公司的背景,很多人都实现了无缝对接。当然我也收到过前公司同事的简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样是当时走的人,竟然1年多没有找到工作的。所以,懒惰是外企生存最大的敌人。
3.外企生活的衣食住行
外企早已褪去了20世纪90年代那种小资的光环,大部分外企员工也和普通人一样打拼着生活,或者欢乐,或者辛苦,或者抱怨,或者坚持地在人生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很多大学生MM以为做了外企白领,就可以天天洋装在身,每天TAXI代步,午饭晚饭精致可口,周末练练瑜伽,购物一下,参加个烘焙班,过上真正的小资生活。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现实可是残酷的。我们就从上海外企白领的衣食住行来看看到底他们的生活是怎么个状态吧。
先从穿说起
很多外企并不需要职员每天正装出席,除了IBM之类的咨询公司和银行等企业,大部分公司的人只要Business Causal即可。什么叫做Business Causal?就是男生夏天可以穿着POLO衫,女生可以穿着针织衫出现在办公室。女孩也不见得必须每天套裙在身,有点西裤款式的裤子甚至不要太夸张的休闲裤都是可以接受的。皮鞋或者休闲皮鞋也可以穿。对女孩子来说,天天换洋装,穿得跟《瑞丽》里面的美人一样的并不多见。当然每个公司也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有这个“爱好”,舍得为这些衣服投入,不过大家都是要柴米油盐过日子的,没有殷实的经济基础或者破釜沉舟的“月光”勇气,要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虽然外企白领每个月上万的大有人在,但很多人的压力也很大,或者是要买房还贷,或者是孩子要接受教育,抑或是家中父母需要供养,年纪轻轻25岁左右的女孩子就税后收入万元以上,有闲情可以每天把自己打扮得靓丽的人还真不多,要不就是有钱没时间(例如四大的那些从业者),要不就是有时间没钱,等到真正月入过万的时候都年近30或者年纪更大了,对她们来说,时尚已经不是她们最看重的东西了。而最有资格追求靓丽的年轻女白领们,囊中羞涩呀,比如在上海,如果税前月薪7000的话,在缴纳四金自负部分和个人所得税后,拿到手也只有4000~5000,而大型百货一套漂亮点的洋装有时候也得2000左右。哪里来这点米呢?网购?那个做学生妹的时候买来穿穿还可以,真的工作了,出入A级写字楼的话,宁可穿的套装是去年前年款的,也不能穿完全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在上海,批发衣服的七浦路有一阵子是一些外企小白领们淘衣服的好地方,可惜现在价格也是一年高过一年,很多时候,商场打折后的价格和七浦路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了。再说,七浦路很多都是均码的衣服,身材不那么标准的话也没法选购。于是,现在Zara、H&M这类品牌受到追捧。遇到打折季,一些白领一次买个几千的衣服也是常见的。
对于男士,更是如此,很多人哪怕做到高级经理了,也就那么几件有点牌子的衣服每天换着穿,真正省钱的招。
当然比起需要身材搭配的衣服,服饰配件倒常看到国际品牌的身影,毕竟那个不挑身材嘛。但背着LV上班的也绝对是少数,大部分也都是Coach之类的国际二线品牌。
说完了衣,接着谈谈吃
其实,白领的午餐有两个大类,CBD区的午餐和园区午餐。在CBD区域用餐的,基本上分为三大人群:外卖族、带饭族和外出就餐族。
外卖族基本属于无奈之举。大部分是工作5年之内的人,因为每个月收入到手也就在5000上下,每天如果来一顿30~50块的午饭,实在吃不消,而满大街的小广告中的套餐基本能在15元内搞定,于是,顾不上午餐时间(外卖中午都非常忙碌,所以1点多才送到餐点很常见,而且都是冷的),顾不上卫生(一直很怀疑他们是不是正式饭店烧的),冲着“便宜”两个字就去了。味道吃久了,实在说不上舒心。除了外卖,还有些人在全家、7~11解决午餐,吃那个盒饭预算可以更少,女孩子一顿饭10块钱可以管饱,当然营养和口味就不能强求了。
带饭族有一部分是因为顾虑外出就餐的食品卫生问题,还有一部分原因和上面的外卖族一样,就是“省钱”二字。不过幸福的是,家中有人烧晚饭+带饭,他们组成了公司午餐族。
第三类人,除了月光族之类的白领外,很多都是公司高级专员或者以上级别的人。毕竟,如果是闹市的CBD区域,一顿午饭吃个50很常见,有时候100也不是不可能。没点经济基础,哪里有这个底气?当然还有些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公司里面大家都很忙,午餐时间是一个可以和老板近距离沟通的好渠道。很多线下的小道消息都可能会因为午餐聊天而提前得到。于是,有些有心人尽管收入不高,也加入外出就餐团。看起来50~100一顿饭好像很多了,其实大部分时候,在CBD只能吃个管饱的商务套餐而已,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所以,有时候,吃个午餐就立马可以看出公司里面人的阶级之分。刚入行的外卖,有家庭以后有人带饭,而老板们基本都外出就餐。泾渭分明。
当然最近CBD里面还多了一些类似食堂的餐厅,但基本一顿饭也起码要20,菜色最多比大学食堂好那么一点点(主要是装修看起来更干净),也成了CBD上班的白领们要不了低价要健康的无奈选择。毕竟每天上馆子对身体其实没啥好处,这种菜反倒能做到荤素搭配不是?
第二种午餐类型就是园区午餐。这些人一般身处工业开发区或者工厂区域,比如张江IT男们,虽然收入也不低,但是往往从单位到上点档次的餐厅还得打车,那么,这类地方配套的餐厅(质量和食堂差不多)也就成了首选。那里看着菜色和大学食堂没差多少,但价格却贵不少。基本上一顿饭也要10元出头,吃个20多也很常见,却只能吃到食堂的品质。在这里带饭一族有时候不单是出于节省,而是实在受不了那种食堂菜的品质。所以相对的,这里带不带饭倒不是收入差异的判断标准。有时候,年收入100多万的老板也得和你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食堂菜”。不出去撮一顿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由于时间不够。所以如果应届生刚踏出校门,在园区工作倒是省钱的好法子。至于工厂的一些工程师们,收入可能并不低,但工厂经常包午饭,菜色有时候还比园区的食堂好,自己往往免费用餐,或者只象征性地交一点钱。所以,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福利了。
这之后就说说住和行。在上海,基本上白领们(排除大老板级别的)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一般外企里面,一半上海本地的,一半外地来沪的。本地的如果没有成家,绝大部分和父母一起住,蹭吃蹭住蹭洗衣,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多带饭族都有这个先天便利条件);成家的无论是上海还是外地的,一般小夫妻单过,但很难做到单位离家近。毕竟大部分刚结婚的都想买新房和次新房,CBD附近房价都在3万以上,一套像样点的也得两三百万,年轻小夫妻真靠自己积蓄有这个实力的很少。除非打定主意先做丁克或者回头换房,否则一般都会买到很远的中环以外去(丁克族有的就买套老公房装修下,那么可以控制在150万左右),同时由于上海很大,由于换工作或者别的原因,也很难保证单位永远离家近。于是有些人家在浦东,上班在浦西。
大家的出行方式往往和收入直接挂钩。收入在到手10000之内的,基本上还是地铁为先、公交辅助、短途出租的经济出行方案。如果离家近的,有些人也会每天打车上下班,平均花费在30~40之间(毕竟上海出租车起步费要14了)。至于开助动车、骑自行车上班的都属于另类,可能是由于白领衣着不太适合这些交通工具吧。还有个原因是很多办公楼没有这类车的停放点。当然也有些想得穿的或者月光族的白领会先买小车,然后代步上班。但一般月入万元之内的比较少,一则虽然月入万元,但如果扣除房贷3000(有些虽然没有买房但要存钱买房),还有午餐费1000(一般月入7000以上的大部分都会加入外出就餐族),其实可支配收入已经不多了,硬要再挪出一块来养车,挺辛苦的(一般每月开销2000以上,包含800左右油费,几百块养路费、保险费、维修费,还有400~800不等的停车费)。所以,这些白领MM们可能天天会换衣服、换包包上班,但遇到下雨下雪天就愁眉苦脸的,一则出租车叫不到,二则大部分公司到地铁站、公交站都要走点路,好好的衣服鞋子都会弄得湿漉漉的。所以下雨天可以说是CBD白领们最不喜欢过的日子。
另一些在园区上班的,基本上工作头几年还是班车+地铁的方式。但逐渐的,会有人开始开车上班。园区一般都有免费停车位,每个月省掉几百的停车费,往往让人心动。当然,如果该公司很大,班车线很齐,有时候坐班车还是不二选择,无论你是年薪100万的老板还是10万的员工。虽然开车很方便,但高架上的堵车很让人烦闷,班车多好,上车就可以睡觉,想当年我们公司班车线路有40多条,老板住在市中心,和我一个班车线路,每天要坐班车横跨大上海,直线距离30多公里,就是不开他的小车,方便嘛。但大部分公司班车线路都很经济,比如张江附近的公司,班车线路经常是从张江地铁站或者金科路地铁站开始的,每10分钟一班,那就不尽如人意了。因为等班车的时间加上班车行进的时间几乎就是你从公司步行到地铁站的时间,于是,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除非开车(那也有堵车),否则上班时间很难控制得更短一点。而且如果家里有事要半途离开公司,打车动不动就是100多。再想快也快不出来。
当然,如果是外地来上海的新上海人,那么大部分还是就近原则,选择在公司附近租房。不过大部分人租住的也就是20世纪80、90年代的老公房,很多人一开始还要与人合住,减轻负担。所以要住得很干净很爽,那挺难的。这些人中有的月入已经超过2万了,但为了能存钱买房或者现阶段也实在买不起房子,就只能继续蜗居着。这几年上海市政府在做什么白领工程。了解下来也是花拳绣腿偏多。做得好的,比如张江的白领公寓,那是申请者众多,基本没你的份。其他地区的,说起来政府会补贴你每月1000以上,但往往都会限制你必须租住那些酒店式公寓(估计是那个入住率不高,房租却虚高)。我有个同事因为租的房子在浦东,人在浦西上班,最近就去申请了一下,结果发现,每月租金3000~4000,只有30~40平方,还是没法和人家合租、而且得房率很低的房型,水电煤都要按商用收费,想了想,最后还是租了公司附近的老公房,2000左右,好歹还是2室户。
说完了衣食住行,相信很多人对于外企哪怕是纯外企白领的生活已经没有那么向往了吧?记得去年在大学做活动,问起学生毕业起薪想要多少,有很多本科生跟我说要8000以上(汗一下),我问为啥,说只有月入8000以上才能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才能5年后年薪10多万20万。我们说的收入都是税前的概念,就外企来说,由于比较规矩,不怎么想着逃税,就是你税前收入十几二十万一年,到手也就月入10000左右,生活状态就是我之前说的那种,这还往往是工作几年后才可能拿到的收入,那时候,也许有钱每周去餐厅撮一顿,唱唱卡拉OK,看看电影,买房子得勒紧裤腰带,买车子呢,上沪牌是个大问题(上海牌照已过6万),过日子也要精打细算。
下一条:
弄不好管培就是个简单轮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