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招聘看什么?人格品质、领导力、谈吐、魅力也是外企的关注点
第一是我们的家庭背景要求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外企的人,大部分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有一定的追求,但同时却没有很强的家庭关系网替我们搞定那种“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所以外企的上海人比例大大低于一些国企和某些金融垄断行业。那里由于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肥缺都被有关系的本地人占了。很多优秀的新上海人也是这样有能力、没背景的人。在靠实力生存的外企中,他们有能力,自然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当然上海滩上没有没太多关系的本地人也会选择外企。而也有一小部分其实家里挺有关系的人还是选择来外企工作,这很多是出于自我满足的需要。也许他们一毕业,家里就有条件给他们安排到某大型国企工作,可能以后收入福利都还行,但生活就会比较按部就班,而且,你能进去是因为家里的关系,在里面混得好不好有时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这种“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也是很让人没有成就感的工作,所以并不是所有有关系的人都愿意走这条路。因此这第一个原因,可以说是无奈中的选择。记得前阵子聊天,说起某知名制造型企业,以高收入、高福利为众人所知。里面二线省会城市的工人,竟然月工资5000打底,加上经常双薪、三薪地发,年收入和普通工人比起来高得离谱。但是据说,要进去,潜规则是得送多少万的礼还得有过硬的关系才行,毕竟同一城市的其他相关行业工人收入不算加班工资只有1000~2000。这种企业的工人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劳动大众了,而是某些特定阶层的一种特殊福利。而相比较而言,硕士毕业的该公司工程师,工作5年后基本工资还在4000内打转,当然,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因为真才实学一轮轮通过校园招聘闯过来的。毕竟企业要发展,都是那种关系户可不行,总得有干活的不是?
第二个选择外企的理由也就是一个词,“奔头”。其实就算你没有关系做不了公务员,进不了福利待遇都很好的国企央企,你还是有很多出路的,但为什么选择外企?因为外企比较规范的人员发展通道,相对有保证的较好收入和以贤能为基准的评价体系造成的公平感,让大部分在里面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希望。人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希望了。
每个人都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圈子,一般我们很难窥视到其他阶层的生活状态。医院的病房也许是一个窗口。
记得当年生孩子,因为是突然临产,也就住在普通病房里面,6个床位,几天中换了10来个产妇,那时候自己也就是上面说的每个月到手几千块的小白领,日子也是这么精打细算地过。但有了对照就知道,社会上大部分人生活得比我更加艰难。基本上10来个产妇里面有2~3个对几千元的分娩费用为难无比(因为在私营企业工作,怀孕后就只能回家了,没有医保报销,也没有生育津贴可以拿,而外企除了正常的社保津贴,还有保险公司5000元上限的其他医疗报销以及之后几万块的产假工资等),那时候就感慨自己虽然只是小白领,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毕竟那些产妇中也有大学毕业生)。
外企虽然不能让大部分人大富大贵,但终究还是能保证你接近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其他理想、爱好。这可以说是“奔头”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外企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和晋升通道。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国企中,在人员晋升过程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事情可不少见。最近碰到有个之前做教育咨询的大学同学,说换工作了,去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做高级销售经理,每天下午4点半就能下班,年收入到手也有20来万。作为HR,我不太理解她的这个工作转换,工作内容变化实在太大了,就聊起应聘条件,她瞄了我一眼,“这个嘛,你得是谁的谁谁谁才能进去。”可见这种职位,没有关系的人是基本得不到的,晋升路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虽然你勤勤恳恳,干得颇受领导赏识,但真到晋升的时候,说不定突然冒出个“谁的谁”,那该是多窝火的一件事呀!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外企要完全避免这种事情也不可能,但相对来说,在关键职位晋升的时候,基本上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参与其中,有了多重手段的保证,这种晋升就会更透明、更公正。当然,会说话的,得到老板赏识的总会多一点机会,但那个属于个人能力,和那种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相比,好歹那还是人家个人努力的结果。(不管是不是溜须拍马,对吧?)在实际工作中,做老板有时候就是要能协调各方资源,所以会说话其实还是一种必备素质呢!
此外,外企的人员流动——跳槽也会造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情况。我们HR有句话讲人员流动,就是“员工都是因为公司加入,因为老板离开”。所以当你有个不喜欢你、不赏识你、气场不合或者存心给你小鞋穿的领导的时候,在外企的你只要有真才实干,大可以挥挥手不留下一片云彩地走人,另谋高就。说到这个就想起曾看到有文章说外企的“空降”问题,这个的确存在,这种空降大部分指的是来个不怎么样的老外老板,让你感受到面对玻璃天花板的无力感。但这个一来大部分人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因为老外一般不会空降到一个中等职位的经理岗位上,而都是高级经理、总监以上职位,而绝大部分在外企的人是爬不到类似位置的。第二,这也是某些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特点,比如我们所处的行业,就是这种情况泛滥的一个典型。很多时候,空降老外真的就是要个FACE,让他好做客户沟通而已。你和人家用母语交流两句,一起泡泡酒吧,就熟人好办事了。在中国,国企的客户公司崇洋媚外的心态有时候也会逼着外企弄些老外面孔装点门面,这个在短期内不会改观。当然,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很多人才还没有到这个能力阶段,毕竟外企扩大人员招聘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的,还没有涌现出大量的高级经理人选,所以,这种情况以后会好转的。好歹一个老外一年的福利津贴动不动就好几百万人民币,再加上对方两个国家双重缴费的税费和工资,对公司可不是个小数字,公司怎么会不考虑这些呢?
当然,要能潇洒地挥手离开,前提是你有“真才实学”。这不是单纯指技能,而是一种在氛围中浸润而培养的气度和眼界。之前我在关于财务、HR、法务等章节中都强调一定要找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是要培养这种眼界。一个小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大公司绝对不同,而小公司在发展中会需要吸纳大公司的人员来看看到底大公司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也就是Know-how,因为没有学校能培养这种能力和知识,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人”。而挖人的代价当然是高薪和高职位,那么这也就促进了流动。大公司的小职员,爬得上去的就往上爬,但还有很多爬不上去的,到一定年龄就会选择规模相对小一点的外企,从事一个高一些的职位,培养出相应的能力后,有些人还是会回到大公司从事相同等级的职位,但薪资又涨了一回。大公司培养资历,小公司培养领导力和提升薪资水平,再到大公司就有更大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薪资。我一直强调,第一份工作不能只看薪水,那个高低能差多少?比如快消行业,给8000,一个制造业的大公司可能就5000,差得挺远的吧?但工作10年后你再去做个调查,就会发现,两个人的工资等级差不多。当然,你周围的人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而且通过相对公正的筛选途径进来的人,综合素质比较高,合作起来,那种“这种人怎么也会招进来”的感受就会少很多。
第三个选择外企的原因也就是我们说的“实现自我”了。今天,当中国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为每天的面包而发愁,买房买车虽然有困难,但依靠努力还是看得到未来的时候,做一份能实现自我的工作就变得重要起来。外企的工作大部分情况下不闲,说不闲不见得你每天都忙得跟陀螺似的,但一定是每天都有事情要做,每个月都能看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你会感受到自己在慢慢地成长,无论是经验、阅历、知识抑或是人生感悟。而你周围也往往有那么一些和你一样不甘寂寞、在努力工作的人,他们就像波浪一样会助推着你也努力向前。这种体验,比很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更容易带给人强烈的满足感。我们每周除去双休日,每天清醒的时间中,大部分非用餐时间都是在工作,那么一份能带给你成长体验满足的工作肯定比一份无所事事的工作让人心动。
我认识一个26岁的小姑娘,因为关系铁,家里给弄进了某政府机关,在下面一个管理所工作,小姑娘每天的工作就是坐柜台,等着内部的海关人员前来办理业务。由于是内部流程岗位,工作比她之前累死累活的关口工作不知要轻松多少倍,一天就敲20个左右的章,年收入到手10来万,算成税前,应该已经月薪破万了。这么好的待遇,相信很多人会眼红。但她却说,这份工作无聊透了,每天上班就开始想着午饭吃什么,下午下班后(他们5点就可以到家了),去哪里逛街打发时间。这种日子,过1个月、2个月你喜欢,让你过上几年试试,要多无聊有多无聊。这种情况很少会出现在外企。在这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行政,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也许单个看起来很琐碎,比如采购打印纸,叫叫快递,接接电话,但她做1个月和做一年就很有区别。而且只要你有心,你也不可能永远做这个,总有发展路径可以往上走,或者公司内部的转岗,或者去其他外企找工作。
所以说,外企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就是一种生存方式,我们选择它也许有的出于理想,有的出于无奈,有的出于雄心,但终究我们都无怨无悔地在这里生存和发展。
作为在校生,大家的硬件条件无外乎学校、专业、特殊技能、奖项、外貌这些。有些可以改变,比如学校和专业,有些很难改变,比如外貌(除非你和韩国人一样为了找工作去整容,这也不是大多数的情况。)
而软件条件则具有多样性。人格品质、领导力、谈吐、魅力也是外企的关注点。那么多内容,作为在校学生(如果你不是马上毕业的话),到底该怎么调整自己,为以后去外企求职打下基础呢?
先来看看外企选人的基本标准吧!
第一,保证自己有优秀的品格。品格在外企就是诚信、正直、良好的社会公德,这几乎是所有的外企招人的最低底线。我记得多年前看到某小说上写道,某中专生去外企应聘,因为看到门口的垃圾桶倒了,她不顾自己西装笔挺,去收拾,被老总看见了,立马录用。这是可能发生的,原因就是应聘者良好的社会公德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因此即使没有高学历,依然获得了这样的机会。
记得去年校园招聘时,有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曾经公开问我们,不是说很多销售都要私底下塞钱给采购吗?你们公司可以有这种变通方法吗?当时我们的宣讲嘉宾就直接回答,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给你任何机会,因为你骨子里是一个歪点子很多的人。打擦边球,动歪脑子,这些都是外企鄙视或者说要筛掉的候选人品质。
不可否认,在很多领域,比如医药行业或者某些和政府打交道密切的行业,商业贿赂是存在的,IBM、西门子之类的公司也曾经深陷这类丑闻。但这永远也只是公司某一小部分歪瓜裂枣的行为,诚实、守信、正直还是外企选人的第一原则。
曾经看过一篇稿子,说到一个医药代表做业务的方式,他说自己从来不给医院医生送钱,而是通过一些金点子切实地拉近医院和他的关系,至于钱,就让医院主任问别的医药代表去要吧。结果是,主任记住了出点子的他,却忘记了出钱的别人。做销售,拉近与客户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钱当然是一种看上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就因为钱好像能摆平很多事情,过度依赖,恰恰会让我们忘记如果改进自己的业务操作方式,也能起到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外企这样注重效率和管理的公司会对这种行为如此憎恨。
作为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也能让你的简历给用人单位留下一种“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的形象。
第二,虽然学校、专业、技能都很重要,但招聘中很少有人在这些方面都很完美,所以外企选人的时候,更多地会看你的潜力有多大。所谓潜力,对于职场新人就是学习能力和动机有多强。比如我们是制造企业,虽然每年都录用很多的机械本科毕业生,但大部分人在学校也就打了个基础,到了公司还有1年左右的培训+学习+工作的时间才能慢慢适应企业的工作。这时候,不单单是你脑瓜多聪明的问题,还要看你有多少学习动力的问题。我们在招聘中,很喜欢招那些积极主动、有学习意愿的学生,也就是他们的动机要能配合未来的职位。一个人再聪明,如果他没有动机和动力,那么他也不会干得好。而如果一个人聪明程度一般,却勤奋,肯吃苦,而且愿意学习,那么他在外企的未来肯定不会差。同时,大部分行业,刚入行的人都需要做到肯学,肯干,不计较,勤思考,甘愿从小事做起,才会受到公司前辈的欢迎。眼高手低的人往往是最让人头疼的。
曾有一圈内人士是某著名学府毕业的,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了2年,由于根正苗红,一开始做的就是HRBP的工作,某天,她静悄悄地从办公室消失了。之后听说是被解雇的。事后问她老板为啥会这样,老板说,“她虽然英文很好,也的确很聪明,背景好,学东西快,但实在是太眼高手低,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不是我们安排什么做什么,而是对工作挑三拣四,嫌这个太琐碎,那个太低端,要知道谁没有吃过3年萝卜干饭,这种人我不要!”
你可以不聪明,不漂亮,但只要你勤奋,积极,吃得起苦,结局肯定不会太差。这不仅是在外企,在其他企业也一样重要。
第三就是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在面试中,如果遇到两个成绩差不多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一个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朋友和电脑游戏上,另一个则花费在各种课余活动上,往往我们会录用后者。有些同学会认为课余活动让后者在某方面比较突出,所以企业要他。其实这只是部分原因,很多时候,我们更在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更是只有弥足珍贵的几年而已,从你怎么度过这几年就可以透视出你未来会怎么对待你的人生。我们看中的就是这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对自己认真的人才可能对工作认真,对企业负责。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招聘要求,针对不同岗位,还会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对于这一点,能说的也就是做好自己学生的本分,如果是打定主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那么专业课程要好好上,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很必要的,工作后你会发现,再静下心来读理论书籍已经变得很困难了。而很多企业笔试考的就是你的技能水平,没有过笔试,有再好的品德、态度也是没有用的。
第二个选择外企的理由也就是一个词,“奔头”。其实就算你没有关系做不了公务员,进不了福利待遇都很好的国企央企,你还是有很多出路的,但为什么选择外企?因为外企比较规范的人员发展通道,相对有保证的较好收入和以贤能为基准的评价体系造成的公平感,让大部分在里面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希望。人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希望了。
每个人都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圈子,一般我们很难窥视到其他阶层的生活状态。医院的病房也许是一个窗口。
记得当年生孩子,因为是突然临产,也就住在普通病房里面,6个床位,几天中换了10来个产妇,那时候自己也就是上面说的每个月到手几千块的小白领,日子也是这么精打细算地过。但有了对照就知道,社会上大部分人生活得比我更加艰难。基本上10来个产妇里面有2~3个对几千元的分娩费用为难无比(因为在私营企业工作,怀孕后就只能回家了,没有医保报销,也没有生育津贴可以拿,而外企除了正常的社保津贴,还有保险公司5000元上限的其他医疗报销以及之后几万块的产假工资等),那时候就感慨自己虽然只是小白领,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毕竟那些产妇中也有大学毕业生)。
外企虽然不能让大部分人大富大贵,但终究还是能保证你接近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其他理想、爱好。这可以说是“奔头”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外企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和晋升通道。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国企中,在人员晋升过程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事情可不少见。最近碰到有个之前做教育咨询的大学同学,说换工作了,去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做高级销售经理,每天下午4点半就能下班,年收入到手也有20来万。作为HR,我不太理解她的这个工作转换,工作内容变化实在太大了,就聊起应聘条件,她瞄了我一眼,“这个嘛,你得是谁的谁谁谁才能进去。”可见这种职位,没有关系的人是基本得不到的,晋升路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虽然你勤勤恳恳,干得颇受领导赏识,但真到晋升的时候,说不定突然冒出个“谁的谁”,那该是多窝火的一件事呀!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外企要完全避免这种事情也不可能,但相对来说,在关键职位晋升的时候,基本上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参与其中,有了多重手段的保证,这种晋升就会更透明、更公正。当然,会说话的,得到老板赏识的总会多一点机会,但那个属于个人能力,和那种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相比,好歹那还是人家个人努力的结果。(不管是不是溜须拍马,对吧?)在实际工作中,做老板有时候就是要能协调各方资源,所以会说话其实还是一种必备素质呢!
此外,外企的人员流动——跳槽也会造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情况。我们HR有句话讲人员流动,就是“员工都是因为公司加入,因为老板离开”。所以当你有个不喜欢你、不赏识你、气场不合或者存心给你小鞋穿的领导的时候,在外企的你只要有真才实干,大可以挥挥手不留下一片云彩地走人,另谋高就。说到这个就想起曾看到有文章说外企的“空降”问题,这个的确存在,这种空降大部分指的是来个不怎么样的老外老板,让你感受到面对玻璃天花板的无力感。但这个一来大部分人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因为老外一般不会空降到一个中等职位的经理岗位上,而都是高级经理、总监以上职位,而绝大部分在外企的人是爬不到类似位置的。第二,这也是某些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特点,比如我们所处的行业,就是这种情况泛滥的一个典型。很多时候,空降老外真的就是要个FACE,让他好做客户沟通而已。你和人家用母语交流两句,一起泡泡酒吧,就熟人好办事了。在中国,国企的客户公司崇洋媚外的心态有时候也会逼着外企弄些老外面孔装点门面,这个在短期内不会改观。当然,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很多人才还没有到这个能力阶段,毕竟外企扩大人员招聘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的,还没有涌现出大量的高级经理人选,所以,这种情况以后会好转的。好歹一个老外一年的福利津贴动不动就好几百万人民币,再加上对方两个国家双重缴费的税费和工资,对公司可不是个小数字,公司怎么会不考虑这些呢?
当然,要能潇洒地挥手离开,前提是你有“真才实学”。这不是单纯指技能,而是一种在氛围中浸润而培养的气度和眼界。之前我在关于财务、HR、法务等章节中都强调一定要找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是要培养这种眼界。一个小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大公司绝对不同,而小公司在发展中会需要吸纳大公司的人员来看看到底大公司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也就是Know-how,因为没有学校能培养这种能力和知识,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人”。而挖人的代价当然是高薪和高职位,那么这也就促进了流动。大公司的小职员,爬得上去的就往上爬,但还有很多爬不上去的,到一定年龄就会选择规模相对小一点的外企,从事一个高一些的职位,培养出相应的能力后,有些人还是会回到大公司从事相同等级的职位,但薪资又涨了一回。大公司培养资历,小公司培养领导力和提升薪资水平,再到大公司就有更大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薪资。我一直强调,第一份工作不能只看薪水,那个高低能差多少?比如快消行业,给8000,一个制造业的大公司可能就5000,差得挺远的吧?但工作10年后你再去做个调查,就会发现,两个人的工资等级差不多。当然,你周围的人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而且通过相对公正的筛选途径进来的人,综合素质比较高,合作起来,那种“这种人怎么也会招进来”的感受就会少很多。
第三个选择外企的原因也就是我们说的“实现自我”了。今天,当中国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为每天的面包而发愁,买房买车虽然有困难,但依靠努力还是看得到未来的时候,做一份能实现自我的工作就变得重要起来。外企的工作大部分情况下不闲,说不闲不见得你每天都忙得跟陀螺似的,但一定是每天都有事情要做,每个月都能看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你会感受到自己在慢慢地成长,无论是经验、阅历、知识抑或是人生感悟。而你周围也往往有那么一些和你一样不甘寂寞、在努力工作的人,他们就像波浪一样会助推着你也努力向前。这种体验,比很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更容易带给人强烈的满足感。我们每周除去双休日,每天清醒的时间中,大部分非用餐时间都是在工作,那么一份能带给你成长体验满足的工作肯定比一份无所事事的工作让人心动。
我认识一个26岁的小姑娘,因为关系铁,家里给弄进了某政府机关,在下面一个管理所工作,小姑娘每天的工作就是坐柜台,等着内部的海关人员前来办理业务。由于是内部流程岗位,工作比她之前累死累活的关口工作不知要轻松多少倍,一天就敲20个左右的章,年收入到手10来万,算成税前,应该已经月薪破万了。这么好的待遇,相信很多人会眼红。但她却说,这份工作无聊透了,每天上班就开始想着午饭吃什么,下午下班后(他们5点就可以到家了),去哪里逛街打发时间。这种日子,过1个月、2个月你喜欢,让你过上几年试试,要多无聊有多无聊。这种情况很少会出现在外企。在这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行政,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也许单个看起来很琐碎,比如采购打印纸,叫叫快递,接接电话,但她做1个月和做一年就很有区别。而且只要你有心,你也不可能永远做这个,总有发展路径可以往上走,或者公司内部的转岗,或者去其他外企找工作。
所以说,外企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就是一种生存方式,我们选择它也许有的出于理想,有的出于无奈,有的出于雄心,但终究我们都无怨无悔地在这里生存和发展。
作为在校生,大家的硬件条件无外乎学校、专业、特殊技能、奖项、外貌这些。有些可以改变,比如学校和专业,有些很难改变,比如外貌(除非你和韩国人一样为了找工作去整容,这也不是大多数的情况。)
而软件条件则具有多样性。人格品质、领导力、谈吐、魅力也是外企的关注点。那么多内容,作为在校学生(如果你不是马上毕业的话),到底该怎么调整自己,为以后去外企求职打下基础呢?
先来看看外企选人的基本标准吧!
第一,保证自己有优秀的品格。品格在外企就是诚信、正直、良好的社会公德,这几乎是所有的外企招人的最低底线。我记得多年前看到某小说上写道,某中专生去外企应聘,因为看到门口的垃圾桶倒了,她不顾自己西装笔挺,去收拾,被老总看见了,立马录用。这是可能发生的,原因就是应聘者良好的社会公德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因此即使没有高学历,依然获得了这样的机会。
记得去年校园招聘时,有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曾经公开问我们,不是说很多销售都要私底下塞钱给采购吗?你们公司可以有这种变通方法吗?当时我们的宣讲嘉宾就直接回答,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给你任何机会,因为你骨子里是一个歪点子很多的人。打擦边球,动歪脑子,这些都是外企鄙视或者说要筛掉的候选人品质。
不可否认,在很多领域,比如医药行业或者某些和政府打交道密切的行业,商业贿赂是存在的,IBM、西门子之类的公司也曾经深陷这类丑闻。但这永远也只是公司某一小部分歪瓜裂枣的行为,诚实、守信、正直还是外企选人的第一原则。
曾经看过一篇稿子,说到一个医药代表做业务的方式,他说自己从来不给医院医生送钱,而是通过一些金点子切实地拉近医院和他的关系,至于钱,就让医院主任问别的医药代表去要吧。结果是,主任记住了出点子的他,却忘记了出钱的别人。做销售,拉近与客户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钱当然是一种看上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就因为钱好像能摆平很多事情,过度依赖,恰恰会让我们忘记如果改进自己的业务操作方式,也能起到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外企这样注重效率和管理的公司会对这种行为如此憎恨。
作为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也能让你的简历给用人单位留下一种“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的形象。
第二,虽然学校、专业、技能都很重要,但招聘中很少有人在这些方面都很完美,所以外企选人的时候,更多地会看你的潜力有多大。所谓潜力,对于职场新人就是学习能力和动机有多强。比如我们是制造企业,虽然每年都录用很多的机械本科毕业生,但大部分人在学校也就打了个基础,到了公司还有1年左右的培训+学习+工作的时间才能慢慢适应企业的工作。这时候,不单单是你脑瓜多聪明的问题,还要看你有多少学习动力的问题。我们在招聘中,很喜欢招那些积极主动、有学习意愿的学生,也就是他们的动机要能配合未来的职位。一个人再聪明,如果他没有动机和动力,那么他也不会干得好。而如果一个人聪明程度一般,却勤奋,肯吃苦,而且愿意学习,那么他在外企的未来肯定不会差。同时,大部分行业,刚入行的人都需要做到肯学,肯干,不计较,勤思考,甘愿从小事做起,才会受到公司前辈的欢迎。眼高手低的人往往是最让人头疼的。
曾有一圈内人士是某著名学府毕业的,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了2年,由于根正苗红,一开始做的就是HRBP的工作,某天,她静悄悄地从办公室消失了。之后听说是被解雇的。事后问她老板为啥会这样,老板说,“她虽然英文很好,也的确很聪明,背景好,学东西快,但实在是太眼高手低,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不是我们安排什么做什么,而是对工作挑三拣四,嫌这个太琐碎,那个太低端,要知道谁没有吃过3年萝卜干饭,这种人我不要!”
你可以不聪明,不漂亮,但只要你勤奋,积极,吃得起苦,结局肯定不会太差。这不仅是在外企,在其他企业也一样重要。
第三就是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在面试中,如果遇到两个成绩差不多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一个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朋友和电脑游戏上,另一个则花费在各种课余活动上,往往我们会录用后者。有些同学会认为课余活动让后者在某方面比较突出,所以企业要他。其实这只是部分原因,很多时候,我们更在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更是只有弥足珍贵的几年而已,从你怎么度过这几年就可以透视出你未来会怎么对待你的人生。我们看中的就是这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对自己认真的人才可能对工作认真,对企业负责。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招聘要求,针对不同岗位,还会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对于这一点,能说的也就是做好自己学生的本分,如果是打定主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那么专业课程要好好上,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很必要的,工作后你会发现,再静下心来读理论书籍已经变得很困难了。而很多企业笔试考的就是你的技能水平,没有过笔试,有再好的品德、态度也是没有用的。
上一条:
找工作,还得靠“关系”
下一条:
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向往着外企的生活呢?